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,“通则式”村规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创新工具,通过构建差异化、精准化的规划管理模式,有效破解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成本高、周期长、适应性不足等难题,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建设与治理的重要力量。
——什么是通则式村规
通则式村规,简单来说,就是对于没有需求、不具备条件编制详细村庄规划的村庄,所制定的一种通用性规划管理规定。2024年2月,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明确提出,对于部分村庄可通过制定“通则式”规划管理规定,实现乡村地区空间规划管理有效覆盖。其目的在于以更灵活、高效的方式,为乡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和指引,确保乡村发展有章可循。
——通则式村规的重要作用
通则式村规能解决规划编制难题。在一些人口逐步减少、建设需求不大的村庄,若进行全面详细的村庄规划编制,不仅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还可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。通则式村规则按需制定,避免了资源浪费。同时,能加快项目落地实施。以海宁市为例,其出台的“通则式”乡村规划管理规定,让盐官镇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开工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两个月。而且,通则式村规可以规范乡村建设行为,明确各类建设活动的边界和要求,保护乡村生态环境、耕地资源等,提升乡村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风貌。
——通则式村规的主要内容
以浙江省为例,通则式村庄规划主要包括“五线管控、四区准入、五类指引、一套图则”等内容,具体如下:
一、五线管控
依据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传导落实基本控制线和其他空间控制线规模、布局及管控要求,包括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保护红线、历史文化保护线、灾害风险控制线、村庄建设边界等。村庄建设边界应优先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和公用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,新增农民建房一般不在村庄建设边界外选址。
二、约束指标
传导上位规划划定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,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量化指标,明确生态保护红线面积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、耕地保有量、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、村庄建设边界规模等指标,因地制宜增补地方特色指标。
三、四区准入
依据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按农田保护区、生态保护区、乡村发展区、其他规划用途分区四类分区实施用途管制,各分区规划管控要求落实上位规划“五位一体”传导规定,并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制定准入规则。
四、五类指引
1、农村居住用地指引:落实上位规划村庄分类和布点要求,明确自然村类型,确定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建设标准。
2、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指引:结合村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,协调与自然景观关系,传承当地文化,提出村庄建筑管控和风貌指引要求。
3、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引:根据村庄与城市关系紧密度和村庄类型,分类提出公共和基础设施配置要求和标准。
4、乡村三产融合用地指引:依托农业农村资源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分类提出用地规模、布局和配置标准。
5、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指引:落实上位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区域,提出不同村庄综合整治修复要求和措施。
五、一套图则
因各地政策要求不同,图则的具体内容和管控规则也存在显著差异。图则作为通则式村规的配套技术文件,以“图纸+文字”形式明确村庄各类空间的管控要求,将规划原则转化为具体可视化的技术文件,指导村庄建设和管理,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。
六、提出规划要求
各地根据通则明确的准入指引和管控要求制定附表,补充其他地方特色控制要求,可补充编制重点区域图则细化管控要求。对未纳入附表的项目类型,符合条件后可制定规划条件设置要求纳入“通则”管理。
——各地通则式村规的实践探索
江西省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,在全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需求评估,确定了6457个单独开展“多规合一”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庄,其余1万余个村庄通过制定“通则”进行规划管控。其明确了“五线”“三指引”和“一图则”的主要内容,聚焦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实际需求,守牢乡村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。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《浙江省“通则式”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工作指引(试行)》,提出了“五线管控、四区准入、五类指引、一套图则”的编制框架。宁德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,以按需推进、底线管控等为原则,指导城镇开发边界外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开展开发建设活动。
——通则式村规的实施挑战与应对
在实施过程中,可能存在村民对通则式村规理解不到位的问题。对此,可以加强宣传和培训,通过村民大会、宣传栏、线上平台等多种方式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通则式村规的内容和意义。也可能存在部分村庄在执行中打折扣的情况,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,加强对通则式村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,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。另外,随着乡村发展,通则式村规可能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,因此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,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。
通则式村规是乡村规划管理的创新之举,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。各地应不断总结经验,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,让通则式村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助力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。